端午起源
端午节,这一古老而庄重的节日,承载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。端午节的起源,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。据传,楚国大夫屈原忧国忧民,最后投江自尽。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,便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、吃粽子,以此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。
端午习俗
划龙舟。龙舟竞渡,是端午节最为壮观的场景。划龙舟进行比赛,是“取其轻利”,看谁划得最快。为了增加观赏性和刺激性,参赛龙舟到达终点时,划龙舟者还要“翻身径入”水中,抢夺设在水中的浮标。“龙舟竞渡和“抢标”,把端午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。
吃粽子。粽子,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。它因用竹筒装黏米,以草木灰汁煮粽子初名“筒粽”,色、香、味别具特色,且能清热降火,调理胃肠,是一种时令食品。据史料记载,粽子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。到了唐代,粽子用米“白莹如玉”,形状也出现了菱形、锥形等,成为节日或民间风味小吃。
挂艾叶。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民间认为五月为毒月,初五又是毒日。每年五月,正是艾蒿成熟,药性最好的时候,所以在端午节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。并在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,悬挂在门上和床头,具有避邪作用。
挂香囊。端午节香包又叫香袋、香囊、荷包等,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,内装用中草药以及香料,是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。
端午诗词
端午节还与诗词有着不解之缘。自古以来,诗人们便以端午节为题材,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
七律·端午
唐·殷尧藩
少年佳节倍多情,老去谁知感慨生。
不效艾符趋习俗,但祈蒲酒话升平。
鬓丝日日添白头,榴锦年年照眼明。
渔家傲
北宋·欧阳修
五月榴花妖艳烘,绿杨带雨垂垂重。
五色新丝缠角粽,金盘送,
生绡画扇盘双凤。
正是浴兰时节动,菖蒲酒美清尊共。
叶里黄骊时一弄,犹瞢忪,
等闲惊破纱窗梦。
浣溪沙·端午
苏轼·宋
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。
流香涨腻满晴川。彩线轻缠红玉臂,
小符斜挂绿云鬟。佳人相见一千年。
乙卯重五诗
陆游·宋
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。
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。
旧俗方储药,羸躯亦点丹。
日斜吾事毕,一笑向杯盘。
端午安康
在这个浓情端午的日子里,让我们与家人团聚,共同品尝美味的粽子,感受家的温馨和幸福。同时,也让我们不忘传统,传承文化,让端午节的习俗和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。最后,祝愿大家端午节快乐,身体健康,万事如意!愿每一个家庭都充满欢笑和幸福,愿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。